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热门】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封建制的国家,明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国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参观了那里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气息。朱元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乞丐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则从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至北京,编修了《永乐大典》,还曾派遣郑和下西洋,他们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们难以忘记。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历史实物就应有文献记载。老师寒假让我们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会更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几个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几个官吏走马上任时,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来迎接他的到来。这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明朝,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欢海瑞,不是因为其才能远高于众人,而是他有着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执法精神。海瑞在临终前,别人曾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的是欠了户部5钱柴火钱。
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多赚,就多赚。如果欠别人钱,能赖就赖。而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爱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欢海瑞,更是因为他那种敢于进谏的勇气。他对执法者的不满和愚昧,表现得十分尽致,无话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狱的原因。
还有,我认为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两国的战斗,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纠纷。远至遣唐使近至钓鱼岛,中日双方的对决总是那么的激烈。尤其是几次的战争,那就是史家之绝啊!虽然从激烈程度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上一筹。但在明朝的那段打击倭寇的历史同样的悲壮与激烈。打击倭寇最厉害的要数戚继光,而一个天才,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则次之。凭借几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终将日本赶出了中国。
明朝,是一个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朱重八,快来领取勤劳奖!”“哦,来了来了!”掌声响起来……
这个暑假,我有幸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一到七部,感受到了明朝二百多年间的历史文化。这不,我专门为明朝的皇帝举行了个颁奖晚会!
“首先,我们有请大明创始人,朱元璋先生上台领奖!祝贺他荣获勤劳奖!”至于朱先生的获奖原因,请听我慢慢道来:在朱先生执政的几十年间,那可真是农民安居乐业,官员乐容常在。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和皇帝勤劳有关,每天起早贪黑地阅览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一个人干许多人的活。比如,本来忙的要命的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帮他干完了活,所以整天都只要待在家里,等着俸禄送上门来就好。朱先生能获此奖,理所当然!
“接下来,有请我们的朱厚照大爷上台领奖!”(轿子抬上来了,里面出来了一个肥唇大耳,一肚子似蹦床一样有弹性的胖子。)“恭喜朱大爷获得无能奖!”至于朱大爷的得奖原因,真是令人感到幸福,尤其是学生这么认为!要知道,朱大爷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玩。估计是他老爸的童年太黑暗了,所以就决心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朱大爷老爸万万没想到,他不是给了朱大爷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一生!由于朱大爷在童年只会玩,所以导致他一生没有好好读书,成了个文盲。既然成了文盲,还怎么管理国家!“据说朱大爷临终前还在钓鱼,对吗?”(朱厚照涨红了脸)“被你发现了!”所以,无能奖给朱厚照大爷,实在是绝配!
“下面,我们还要为朱翎钧同志颁发属于他的压抑奖!”(刚说完,站领奖台上的朱同志就痛哭起来,还拿手机放了《凉凉》一歌。)就朱同志的人生,那真是一个凄凉!十岁父亲便撒手人间,于是他便生活在张居正的控制下,假如张居正说东,朱同志可是连小半个西字都不敢说!而且,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间,倭寇猖狂,蒙古人大规模抡劫,朝廷内纷争不断,就连明朝三大疑案,也都是他的万历年代发生的!“你别说了!”(此时正站在旁边的朱翎钧又痛哭起来!)
下面,我们还要颁发智慧奖、迷信奖、懒惰奖、好战奖……我忽然发现,奖台下面多了个黑衣人,仔细一看,那不是当年明月吗?看他在晃动的嘴巴,似乎说了一句:“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读完了这一整套书后,我受益匪浅,不经想起了第一次接触这套书时:那是初一上册刚刚入学时,我从我们组的同学强力推荐下,第一次接触这类历史方面的书。当我看完第一本后,就急不可耐的借来了第二本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那时就有很大的触动。隔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复习了一遍,同上一次读完后,又有不一样的感悟。
每次读完都有新感觉。这套书不仅仅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背后的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更让我们明白做人道理。
第一本书中有狠毒的陈友谅,坚强的张士诚,机智的刘伯温,心胸狭窄的郭子兴,忠义的文天祥,骄横的蓝玉,英勇善战的徐达,常遇春,等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善长和朱元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是讲李善长在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的时候,朱元璋念他为老交情的份上,在他临刑前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作者写的让我每每看到这儿都会鼻子一酸。乱世之中,皇上注定不会有朋友,那种孤独感是你想要拥有的荣誉感所带来的副作用。
而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陈友谅,他为什么会失败?他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也没有妇人之仁,赵普胜为人豪爽,平日里最讲义气,对陈友谅也不错,他自己是文盲,所以对会读书写字的陈友谅很是敬佩,每次都叫他陈秀才,把他当兄弟看。但陈友谅为了自己的权力,杀害了他。倪文俊赏识他,提拔了他,对他有知遇之恩,但陈友谅杀了他。徐寿辉是陈友谅的上司,他愿意将权力让给陈友谅,他只想活下去,陈友谅杀了他。他的脑海中从没有过所谓的仁义,道德,诚信。直到他被他的属下的一支冷箭射穿头颅后,任然不知道拥有强大军队及装备的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强大军队及装备,而是人心。
我从这些历史人物中知道了想要成功,要用坚强的意志,无私的胸怀以德服人,要知恩图报,利于人心的力量光明正大的获胜。而且,朱元璋的胜利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而且,他遇到比自己强大的人后,并不是一味的恐惧,而是冷静的分析事物,找到看似强大的敌人的一个微小的破绽,然后利用这个破绽,击败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学习与兴趣的结合,可以让爱玩的人学习,还可以是书呆子找到乐趣 ……此处隐藏6300个字……生动有趣和别的史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个人物作者都用了独特的描写手法,使我们看了意犹味尽。不像某史书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十个字,此书仅以文字的魅力就能让无数人沉溺其中,使千万人趋之若鹜。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精彩的片段。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本后面介绍了明朝经历了“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仁宣之治”的资本全部赔光。每看到这里,我都为明朝的损失而痛心,军队全军覆灭,都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甚至连皇帝都被抓走了。不过关键时刻著名的忠臣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于谦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英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者,也复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历史本身很精彩,因为它能使我们了解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能让我们总结出前人的经验,教训,能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为官的道理。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最近,我阅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该书风趣幽默的语言令我难忘。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很令我钦佩。在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造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相信自己的决定,把握住了机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世上本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最近在读史书,《明朝的那些事儿》曾在网络红红火火,这两天在看朱元璋卷。作者的写法,其实我并不是很感冒,阅读的感觉像是鸡肋。对人物只能有个骨架,并不丰满。为了恶补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所以也就读了下去。
读罢,感触良多,结合最近读的《曾国潘》,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朱重八——朱元璋,幼年放牛,少年做和尚,后时势造英雄当上了皇帝!最记得朱元璋的名言——要么不做,做了就做绝!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称帝后的朱元璋把建明的功臣一一剃了头,名将——刘基、李善长、蓝玉等一一都在他的屠刀下丧命;胡惟庸案牵连上万人,一一杀尽;空印案牵连上三万官员,一律杀无赦;官不论多少一律杀无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正在明朝,当官成了高危职业。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抱抱妻儿,交待后事,然后诀别而去,散朝的时候,家人在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庆祝一番——今天又多活了一回!恐怖!悲哀!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及《大诰》,《大诰》属判例法。为普及法律知识,朱元璋确实花了一番心思,规定如果犯罪之人,如果家中有《大诰》此书,则罪轻一等,如果则罪重一等,如此家中人人放一本,以防身。为防官员,他设立锦衣卫。锦衣卫有特殊的权力,只效忠于朱元璋一人,逮捕人不受任何阻拦,重权在握,大臣家中一旦出现锦衣卫,就意味着一去不复返!
朱元璋为稳固帝业,肃清了周边的一切威胁,滥杀了无数无辜,也可以说滥杀了无数社会的精英。社会底层的农民也许是最远离官场是非,分得了田地,因此认真耕作起来,因此渐渐农业出现了繁荣之景!
记得罗杰斯给女儿的箴言:多学习历史,因为历史会重演!朱元璋从一个寒门子弟成就霸业,最后把一路成就他霸业的功臣一一铲除,这样的历史在中国真的一再重演!人性,可怕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