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这是一本陈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的书,作者用自己的眼光挑选了12个历史事件,试图向我们展示一个真正决定历史的时刻的出现,往往取决于一些不起眼的决定,正因为事件本身太过于耀眼的光芒,才遮盖了那些转折性的事情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作者也强调: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一切美德——小心、顺从、谨慎,都无济于事,只有作出勇敢的决定,才能成就英雄。
可是,怎么说呢,它终究是一本故事书。不同于经验,感悟,总结等书籍,故事带来的感染力只能由不同的个体亲自阅读才能领会,而且,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故事进行筛选和偏好。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我觉得可以考虑将其中的几个故事收录进大中学生的课本,好让我们认识到:有这么一些人,为了我们这样一些人历尽了苦难,而我们自己却在无忧无虑之中蹉跎岁月,我们应该惭愧。
故事一《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不朽的事业,是指站在巴拿马地峡的山巅,同时眺望太平洋和大西洋。这是杀人犯巴尔沃亚为了洗脱罪名选择要走的路,上路所需要的勇气,所经历的困难,所牺牲的生命,所为的目的,通通都很激动人心。然而在最后一个光秃秃的小山顶面前,巴尔沃亚命令谁都不准跟随他,他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第一眼望见未知大洋的荣誉。他伫立在山顶,他的眼睛是反映出无涯海洋的蓝色的第一双欧洲人的眼睛。他向同伴讲话,他举起旗帜,向四面迎风摇动,以显示凡是风吹过的一切地方,西班牙都要去占领。这样的一个人,孤独眺望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就像《20xx》里面,群山之巅简陋的庙宇单薄的和尚,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他,到底又在想些什么。
巴尔沃亚终究还是死了。不是因为杀了人,他所犯的罪已经被发现太平洋和黄金、珍珠的荣光淹没了,他死在了别人对他的嫉妒里。这是谁说过的话来着:世上最惨的还不是贫穷与疾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残忍!
故事二《夺取南极的斗争》
在斯科特与阿蒙森抢滩南极点的斗争中,斯科特感慨“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然而,当作者详细地向我们展现斯科特在日记中记载登陆的历程和感受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不被感动,为了荣耀,为了梦想,有些人踏平了多少坎坷致命的路。
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斯科特在静静等待死神的同时,他给妻子、朋友以及国家的信中做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你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你表示过,你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你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你。我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我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不会有多少人有机会看到如今仍矗立在南极冰雪世界的他们的石墓,不过我想,有能力的人都考虑过去那里走走,献上一份敬意,哪怕那可能并不是一条通往极点好走的路,也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监测站位置。
作者如此称颂斯科特: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
故事三《逃向苍天》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关于列夫·托尔斯泰83岁离家出走的故事一开始完全不受我关注,想想吧,这位老头子在学生时代折磨得我们还不够惨吗。然而,文章相当直白和深刻批判了当代人的通病,不,应该是长久以来人类的通病: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尽管故事本身只是作者基于历史创作而成,内容却让我深深动容。
活着,有方向并不难,难在对自己诚实,有信仰,勇敢,自信,果断,坚强。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活在矛盾之中,可是一个人必须不断地伪装自己,不断掩饰自己,在自己的责任面前,除了灵魂深处感到内疚和向自己憎恨的事屈服以外,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其实每做一件事情,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83岁的老头了,背着数不清的荣耀,终于放下20多年的自我矛盾,鼓起勇气上路。单凭这份勇气,他就征服了我。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2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讲述了十个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精彩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滑铁卢的关键一分钟”。
在这场关键战役前期,法国皇帝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率领三万士兵追击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败军(这一决定使得滑铁卢主战场法军兵力只有不到六万,同英普联军相比不占优势)。这位循规蹈矩资质平庸的法国骑兵元帅奉命追击时,因为行动迟缓而导致普军分批逃回加入滑铁卢战场。虽然当时他所处的位置能够听到滑铁卢方向的英军炮声,判断出法军的形势非常紧急,需要救援而且部下也强烈建议他增援皇帝。但在决定救援还是遵照拿破仑命令他追击普军的命令的一分钟选择里,他做出了其生涯中唯一一次错误决策,也是最致命选择——置法国皇帝的军队和滑铁卢战场于不顾,继续遵守命令。他的选择导致了法国的彻底失败,法国皇帝最终流亡孤岛。
如果格鲁希元帅听从了手下们的正确建议,选择增援滑铁卢主战场上的法军,这场战役的结局会是怎么样,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又会是什么变化呢?
在滑铁卢战役前,拿破仑刚重新夺取政权,法国内部还不十分稳定,外部反法联盟的势力无比强大。法国皇帝急需一场场的胜利来震慑国内的.反对派,给支持他的军队和人民以信心。从当时滑铁卢战场上的情形看,最初是法军全力进攻的。由于兵力不足,为赶在反法同盟军队增援战场上惠灵顿的英军前结束战斗,拿破仑被迫投入了全部的兵力。此时战争双方都已经到达了极点,法军还稍稍占优,法军只要再有少量的军队就可以使英军全面崩溃。法国皇帝甚至派出多名传令兵去寻找格鲁希的援军。但当普鲁士人及时赶到并增援了英军后,没有预备队的法军只能全线败退。如果格鲁希元帅先到达战场,那么毫无疑问胜利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
如果滑铁卢战役法军获胜了,那么法军的士气必将无比高涨。对反法联盟来讲将是一场噩梦。法国皇帝会乘胜追击,对英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等国发动不间断的攻击,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延 ……此处隐藏3635个字……战场的建议,因为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皇帝的命令。虽然他心中十分不安,但却始终无法违背命令,无法作出相信自己判断的抉择。作出这样的抉择只需要一瞬,这一瞬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进程。但最终的结果是,格鲁希元帅率领他的部队就在主战场几个小时的行军距离内晃悠,从而让普军增援英军而导致滑铁卢成为拿破仑的伤心地。
“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讲述了菲尔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终于铺设成功连接欧洲和美洲的海底电缆的故事。在菲尔德准备开始这一伟大事业时,这个壮举似乎还是天方夜谭。可以说,菲尔德的事业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障碍。他往返美洲与欧洲、横渡大西洋三十余次,把整个身心、全部财富投入这项事业中。历经四次失败、经过六年时间,最后这项事业终于取得成功。这条电缆把旧世界和新世界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共同的世界,极大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在整个挑战的过程中,倘若菲尔德在某一瞬间滑过放弃的念头,世界发展的历史可能真的就要改变了。
作者还讲述了几个关于艺术家创作的故事,感觉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广泛。可能在作者眼里,优秀的、可以传承千年的作品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与其它政治历史事件一样重要吧。
作者在序中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可以用于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动因。茨威格认为,“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是在讲历史的偶然性。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发展规律。但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可以改变历史的具体发展进程。世界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发展结果。任何一个偶然因素的改变,可能局部地或全局地改变世界的具体面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几亿分之一概率的结果。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可能都导致这个世界没有我们了。作者在全书中都在力求刻画出一个个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时刻。这十二个故事并没有描写开始,也没有囊括结束。改写人类发展具体历程的机会,可能在每一个人手中。愿每一个这样的改变都是积极的,愿我也能参与到这些伟大的事业中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5最近读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此书又译为《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三十多年前,曾经读过他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斯汤达、托尔斯泰等人写的传记,可惜几乎都没读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从外孙女的书架上看到的。说来惭愧,我小学六年,除了教科书,几乎没接触过课外书;到初中,也只读过很少几本书,如《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珍珠塔》《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之类。可外孙女刚进初中,读过的书比我进大学之前读书的总和还要多。她书架上放着的许多书,我至今也没读过,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了不起的盖茨比》《苏菲日记》《明朝那些事儿》、《中国通史》、《可怕的哲学》、《目送》等等。
多年来,读书养成一些习惯,比如从序言或前言读起,一篇一篇往后读,很少“跳”着读;还有一旦拿起一本书,无论喜欢与否,都会从头读到尾,即使不喜欢的或读得很困难的书,也会硬着头皮往下读。这样的习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可既成习惯,想改也难了。
这次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也是这样。全书两篇序(一篇是作者序,一篇是译者序),12篇正文。读过两篇序,兴趣甚浓,再读正文,前两篇是《不朽的逃亡者》《拜占庭的陷落》。读完这两篇,心里有点嘀咕:似乎不怎么样嘛。第一篇写的是逃亡者,第二篇写的是入侵者,赞扬歌颂这样的人,作者是怎样的历史观呢?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从第三篇《亨德尔的复活》起,渐渐地被吸引住了,渐渐地激动起来了,渐渐地有点儿懂作者了,渐渐地欲罢不能、难以释手了。
这几年读书,纯为“消遣”,再无功利。过去或为长些知识,或为传道授业,读书的目的性很强;如今退休了,读书就是为兴趣,为消闲,或者说就是一种习惯。可既然读过了,就会有些感受,有些想法,也算是“消遣”之外的别样收获。这次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它能这样吸引我,以至兴奋激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选材。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值得书写的何其多,可作者选中这“12幅历史袖珍画”,主旨很明确。作者认为:“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戏剧性的时刻”正是作者选中这些事件的原因,如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祖特尔发现黄金国,都是这样。正如译者所言:“仅仅想到能有幸一窥世界史上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伟人名家传奇一生中极具戏剧性的插曲,便足以令人怦然心跳”。这本书,就是容易让人“心跳”。
其次是别具一格的写法。它不是传记,却如传记一样真实;它不是小说,却比一般小说更加扣人心弦;它特别擅长运用渲染、铺垫、对比、反衬等手法,加速读者的心跳。《亨德尔的复活》写的是世界名曲《弥赛亚》创作诞生的过程,写的是一个音乐家肉体与心灵复活的经历。濒临死亡的亨德尔又从地狱归来了,心如槁木、灰心绝望的亨德尔又完成了不可言说的壮举。“被点燃的灵魂又一次成就了意志的奇迹,一如先前瘫痪的躯体成就了复活的奇迹。”从绝望的深谷,又回到高山之巅,反差之大,几乎令读者窒息,谁能抗拒它的魅力呢?《封闭的列车》写革命家列宁十月革命前夕潜回俄国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开头一节标题是“修鞋匠家中的房客”,瑞士这座和平小岛复杂、喧闹、紧张、危机四伏的场景,与修鞋匠家中平静、冷落、没人注意的气氛形成极大的反差,充分表现出列宁革命家的睿智、气度、沉着和勇敢。
最后是极富表现力语言。据说,当年这本书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德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语言具有极大的魅力。《一夜天才》写的是鲁日上尉创作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经过。“鲁日奋笔疾书歌词、乐谱,越写越快,犹如笔录别人的口授——一场他那狭隘的市民心灵从未经历过的风暴已经向他袭来。一种极度兴奋,一种本非他所有的激情,而是凝聚于唯一的一秒钟的魔幻伟力,把这可怜的业余作者千百倍地拔高,把他像一枚火箭似的射出去,直抵星辰,刹那间闪耀着灿烂的光华和火焰。鲁日上尉一夜之间跻身于不朽人物行列:街头和报刊最初的呼声被吸收、被借用,形成创造性的歌词,并升华为一诗节,其词永世长存,一如曲调不朽。”这类激动人心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只要你翻开它,你就一定会被他形象、热烈、华丽、煽情的语言所打动、所吸引、所感动,欲罢不能。
也许我读得太马虎了,读后的感觉不是很清晰的,甚至有点儿模糊,很难确切地说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动人之处,本文的立论与举例可能不尽恰当,也许会贻笑大方。可我相信,我的总体感觉是不会错的,这本书尽管是“旧书”新版,可对没有读过它的人来说,绝对值得一读,你读过它以后,也一定不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