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模板8篇
一天终于结束了,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认真地写好日记了。那么写日记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日记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日记 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绿狗山庄》它的作者是杨红樱阿姨写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为了名誉,为了金钱的那一丑陋的面孔。它的内容是这样子讲的:
球球老老鼠又回到了翠湖公园,它在一个群山深处的地方发现了一座绿狗庄园,里面全部都是绿色的狗。球球老老鼠在那里遇到了地包天深爱着的那个小白,于是笑猫.地包天和球球老老鼠决定去绿狗庄园去寻找小白。无意间,他们发现了这个在山庄里这个毛骨悚然的秘密,原来是绿狗山庄的主人把小狗抓来,进行手术让小狗的毛发染成绿色,在小狗们的耳朵里埋上一根钢丝,让狗狗们的耳朵都竖起来。然后利用一副怪样子的绿狗完成自己一件件的雕像艺术品,每个雕像都不同,可它们都有一个心愿就是逃出绿狗山庄,在一个夜色朦胧的晚上,笑猫和老老鼠把所有的绿狗都救了出去。
故事完了,所有的绿狗都重获了自由,可那些狗狗们的心灵一定有了深深的创伤。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们人类却伤害它们,真为那个雕刻艺术家是人类而感到羞耻!不,他不配做一个艺术家,艺术是美丽的,这样的艺术是令人嫌恶的。真正的艺术家只会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是表里如一的。
读书日记 篇2
每当学雷锋月的时候,学校的广播里总是回放这样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时候,身边就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活雷锋”,回想着那时候,我又拿起那本看过了无数遍的雷锋日记。雷锋,9年2月8日出生在湖南望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从此,他就把一生的青春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共产主义而斗争。”
雷锋是多么伟大的人啊!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雷锋的一生是光彩的,短促的一生,却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着高贵的品质。他把“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看做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平凡的劳动中,他处处体现英雄本色,从不喊苦,从不喊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耀眼的人生。
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汽车兵,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可是,他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人们真善美的永远的楷模!雷锋的一生既短暂又精彩,只要祖国有困难,他便会毫不犹豫的冲锋陷阵。因为他坚信,只有忠诚祖国,才会热爱祖国!
雷锋曾立下誓言:“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绝不屈服、投降。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位上。”他在日记中写到的一切,他都不折不扣、一丝不苟的做到了。他不求功名利益,只求保卫祖国,他不像别人那样只说不做。“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雷锋一直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他的工作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平凡的岗位,不等于就没有作为,平凡的岗位,也有用武之地。他真才实干,一直脚踏实地。连毛主席都曾经评价:“此人懂得哲学。”的确,雷锋在践行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目标。
思绪越来越多,我和上书,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呀!他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这是多么的可贵!雷锋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去。雷锋始终淡泊名利、谦虚进去,他看中的是人生的价值,不是金钱和荣誉,这种“螺丝钉”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颂!
读书日记 篇3
今天是星期五,迎来了去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的日子!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图书馆,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我的阅读“旅程”了。今天,我阅读的书目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本书主要写了铁木真用泥丸打死羊子的事迹。
铁木真出生的时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他早年丧父,但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本领,用一个泥丸就能打碎在远处的羊子的头骨。后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帝国,创建了元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发愤图强,苦学知识,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书日记 篇4
读完《莎菲女士的日记》感觉到一种沉闷的气氛弥散在空气中,我不想说她的时代背景,单从感情角度看莎菲的心情很沉闷,她追求的是一种完美的爱情,她渴望有人能够完全读懂她,但很遗憾所有的亲人和朋友除了给予她关心和宽容之外没有人真正完全懂她。她是善良的人,不想伤到别人,总以笑容去面对那些关心她爱护她的人,但她的内心很苦很累。
对于爱情她渴望完美,在爱情面前她遇到两个人,一个叫苇是一个外表不帅也不会说话的人,另一个叫凌洁士南洋人有着帅气的外表而且很会说话,她爱上了凌洁士,经过一段时间她知道凌洁士是一个只会哄女人而又花女人钱的人,但就这样她依然爱他,当凌洁士拥抱亲吻她时她虽然在心里鄙视对方但还是接受了凌洁士的拥抱亲吻,这是她内心的矛盾。
相对苇来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爱莎菲,但他不会说话,只知道莎菲开心他就开心莎菲伤心他也伤心,只会手足无错的攥着莎菲的手焦急的看着,莎菲是善良的女人她不想伤害到苇,可他们在一起时又无意间的伤害到苇,而苇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
爱是美好的,但爱要用真心用行动甚至是生命去证明。
读书日记 篇5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读书交流会,上午轮了几个同学,下午安托班继续。前面的同学有的讲得很流利,有的不太会讲。
过了一段时间,我听到了林老师叫了一声32号,顿时我变得很紧张。当我上去站在讲台的左边时,我有点不知所措,先讲什么好?后来,我决定讲《小猪唏哩呼噜》。当时因为紧张,双手不停地抓着衣角摸来摸去,开始断断续续地讲着故事,讲的时候还不停地重复着“然后”。我讲着讲着,林老师突然让我停下来不用讲了,说我不熟练,只给我七十分。这时我非常难过,我不满意自己的表现,觉得自己说得不如脑子里想得好。
我以后要多复述故事,锻炼自己的口才。
读书日记 篇6
本日记,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一个病人,抖出了前人不敢想更不敢说的狂言;一位作家,宕开笔锋,芒刺直向守旧者、伪善者。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①从开拓文学新领域的角度来说,确是一座丰碑。
《日记》是一部意欲在混沌时代拨云见日,意欲摆脱封建枷锁及形式桎梏的小说。内容上它是以疯人之疯语抨击旧社会;形式上它开创了现代白话小说先例——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块文坛奇石从天而降,不仅空前震动了中华大地,还震撼了大地上的人们,因为读《日记》的人随鲁迅的笔或多或少地触见自己一些不洁的本质。
鲁迅在序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记中语误,一字不易。”,似有推卸责任、明哲保身之感。在这两句的护卫下,作者利用狂人指出社会内质上恐怖的一面。而狂人本身也是鲁迅要讽刺的对象,在狂人身上,我们看到病态心理和怀疑主义的根植与泛滥,看到一个小国民醒而不悟的可怜,察觉一个弱国民反而不抗的可悲。然则如何悟,怎样抗,作者并未多言。且鲁迅确实现实了点儿,退了一步:“狂人”的结局并非死,却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日记》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与以往小说相比,《日记》是心理独白而非有情节的故事:全篇都是昆仲之弟心中所想,只两字“日记”才将十三部分串接起来,这种成篇方法稍显单调。总体看来,《日记》在鲁迅所有作品里属于较简单的一类。
《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己。别人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用现代的话来讲,“狂人”太self-consciousness。“狂人”是如何找寻“怕”的根源的?他的答案就是一个“仇”字。“仇”来自何处?也就是“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然而“狂人”自己也不知道应如何把古久先生与赵贵翁及路人、小孩联系起来,于是就自作孽地假想了一段关系,还把孩子们对他的“仇”归结成“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总之,他感到自己“怕”,就认定别人和自己有“仇”;认定别人和自己有“仇”,就认定“别人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可以得出结论:“狂人”的逻辑就是反逻辑;“狂人”的主义便是极端个人主义;“狂人”的心态就是极端自私的心态。是什么造成“狂人”这般的扭曲呢?;作者还有下文。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终于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吃人”二字。该部分大体与第二部分一致,更进一层就是讲出了“人要吃人,历史吃人”的惊世之语。鲁迅在这儿似乎想将中国历史社会全面否定,再来个重生。这个有如霹雳的“吃人”的确是给人们的当头一棒。即便如今,只要听见“吃人”一词,我们便会耳鸣,意识到民族的某些劣根性在自己身上仍根存。
四、五部分告知读者“吃人的是我哥哥”、“医生是吃人的人”,不论是治病时、议论时、讲书讲道理时都想着“吃人”。至亲的人要吃“我”,每时每刻都想吃“我”,甚至畜生,也要“吃人”(第六部分)。七、八、九部分便谈了“他们”“吃人”的办法:不是“直截杀了”,而是“逼我自戕”;不是一问一答就能揭穿“吃人”之人的真面目,而是多次相逼他们才会露出狐狸尾巴。
十至十二部分,鲁迅终于说了让我们永远忘不了的话:“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狂人”竟是位思想者: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认为社会的本源仍是善的;“将来”“容不得”既是对现在的失望,又是对未来人不再“吃人”、社会不再“吃人”的憧憬。可见“狂人”背后的鲁迅不仅是刚烈冷峻的批判者,也是位充满希望、信念坚定的先觉者。至少我们在《日记》的结尾可以看出,“狂人”意识到孩子也许还并未陷入(自己已深陷的)成年人间的利益争夺、勾心斗角、势利拍马、自私自贱的泥潭中——这泥潭是被守旧顽固、自命清高、虚伪做作的封建势力保护着的,二者同流,便媾生了《日记》绝对批判的封建“吃人”观念。具有“吃人”本质的封建主义严重禁锢了新世纪(20世纪)人的心灵,毒害了青年,令青年遭受挫折后处处怀疑自己、怀疑他人、怀疑社会、怀疑真挚善良的存在与否及其正确性,使他们最终相信唯有虚伪这副面具才能保护自己,只有浑浑噩噩这外套才能保暖,不受外界寒风侵袭——《日记》要批判的正是这种观念。鲁迅宣扬的`是光明磊落、真诚豁达的处世态度,批驳的是矫情自闭、外热内冷的处世态度。然而那一套封建处世套路已部分根植于全社会的基础上,有人说,那是民族劣根性。
不过“狂人”也有小人物无奈的一面,反抗不成只得自甘堕落;也有愚昧自私的一面,吃人不成便恐惧被吃。他是偏激的,也是被蒙蔽的,突出体现在他“无知者无畏”的心理独白中。在一个蒙昧将开而未开的时代,现出这么个异类是可能的——他是旧体系与新体系冲突的产物,可能象征曙光将至前的混沌状态。
鲁迅对“狂人”也许又爱又恨又悯。爱他是源自同袍之情;恨他缘于他的猥琐自利;怜悯只因在整个大社会下,“狂人”也无奈。
笔者第一次读《日记》,记了句:我看着他的自白苦笑,如同对着哈哈镜苦笑一般。我们心中何尝没有闪现过“狂人”所说的惧怕呢?
也是初读《日记》时,笔者就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保险公司小职员看自身、他人、社会时那种莫名的不安,被卡夫卡自己运用表现主义手法绘成人变甲虫的荒诞画。鲁迅同卡夫卡一样,向内挖掘的力度和深度惊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写自己却充当了旁观者,鲁迅写别人却站在了自白者的角度。性格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问题不同,所以作品角度不同,这无可厚非。
上文提到:《日记》是鲁迅较为简单直白的作品,虽然比后起之秀冰心的问题小说深刻,却比不上他后来的诸如《阿Q正传》等颇圆熟的作品。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笔者认为,这勇士(《日记》)不一定是强者。
可不管姜子牙的渔具有否鱼钩,总归他是钓到了周文王。即使《狂人日记》不那么成熟,鲁迅也以大无畏的开山精神,为后来者辟出一片新天地。他是斗士,也是旗手,还是守护者。
当代青年,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具备了这种开山精神么?当代人摆脱了伪装自闭、唯求自保的处世态度了么?是不是封建社会消亡,封建愚昧落后的观念就真正消失于当代人的心中了呢?当代人能否变“吃人”赢利为协作赢利呢?能否建起一个富有民主、法治精神的自由国度呢?但愿“狂人”形象能给当代人以启示,让当代人以健康向上的态度去看世界,而非如“狂人”一般病态扭曲。希望“吃人”的社会已远去,我们将迎来和谐美好的未来。
读书日记 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作者是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必丽的代表作—《海蒂》。这部小说述说的是,一位叫海蒂的小女孩在阿鲁詹姆山和富兰克托的经历。
主人公海蒂一个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坚持不懈的女孩,她让心情抑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和希望。后来,蒂提姨妈把她送到了富兰克托的一个有钱的亲戚家,因为他们的女儿克拉拉一只腿瘫痪了,总得坐着轮椅,连上课也只是一个人,特别寂寞,想找个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爱心帮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们成了一对知心的朋友。当克拉拉来到阿鲁詹姆山的时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励,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呀!
读完《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但我也领悟的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拥有的东西从来就不愿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当别人有病时,他不但不去鼓励别人,还嘲笑别人;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编织出许多理由去推卸……
其实只要像海蒂的乐于助人,世界就和谐了!
读书日记 篇8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了解了第一课的作者没钱买书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读到书;第二课跟季羡林爷爷的对话中,爷爷告诉我们:一定要多看闲书,要多背古诗和古文,还要达到“古今贯通”“中西贯通”“文理贯通”;第三课的作者把书当做自己的朋友,不管读了多少次,总会发现新东西,也不觉得厌烦;第四课的作者指出:作文要与众不同,别出新裁才能打动人心,因为那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这些读书方法和精神,使我豁然开朗!
我以前读书只注意故事情节,没有了解书里蕴含的道理,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今后我一定要博览群书,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